學術科研
-
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:治校者必須先為“人師”
和中國工程院院士、華中科技大學校長尤政見面時,他的稱謂可以有諸多選擇——院士、校長、教授……然而,當被問及平時同事們都怎么稱呼他時,尤政卻笑著告訴《中國科學報》:“在學校,老師永遠是最好的稱呼?!?02022-10-133 瀏覽 · 0 收藏 -
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張強——“我們的研究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”
“我更看重的是解決研究領域的真問題,這才是科研價值所在?!鼻迦A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張強說。組建了一支50多人的團隊,多次獲得各項獎勵,38歲的張強已是國際鋰電池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。張強很早就下定決心研究2022-10-124 瀏覽 · 0 收藏 -
破解高校實驗室安全問題:歷時6年,《實驗室安全通識》問世!
日前,杭州電子科技大學(以下簡稱杭電)自動化學院教授姜周曙主編的《實驗室安全通識》正式出版,這是國內首部漫畫彩繪版實驗室安全教材。今年2月,由姜周曙牽頭制定的《高等學?;瘜W試劑庫建設標準》正式施行。對2022-10-115 瀏覽 · 0 收藏 -
新版學科專業目錄:新在何處,如何落實
編者按近日,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布了《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(2022年)》,同時印發了《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管理辦法》。這是我國自1983年首次制定《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授予2022-10-093 瀏覽 · 0 收藏 -
“雙非”高校首篇Science!80后教授一作:做別人不敢做的事
文丨《中國科學報》記者 張晴丹在旁人眼里,祁第是一個很“瘋狂”的人,從不按常理出牌。從小不好好讀書,后來隨便讀了個地方普通大學。就在親戚朋友都以為他畢業后會接手家里的生意時,他突然“覺醒”了,以優異的2022-10-0810 瀏覽 · 0 收藏 -
“嚴重錯誤”致室溫超導論文撤回
2020年,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學家Ranga Dias和同事在《自然》發表了一篇轟動性的封面文章。他們聲稱已經發現了一種室溫超導體——這種材料可以在接近室溫的高壓條件下實現超導。盡管它只是在極端壓力2022-09-3013 瀏覽 · 0 收藏 -
29歲CNS大滿貫!他來自這個“夸夸”課題組
年輕的科研人員徐沛雨,因為不到29歲就實現了“CNS(Cell、Nature、Science三大頂刊)大滿貫”,前段時間被家鄉媒體采訪報道了。他博士期間的導師、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第一2022-09-293 瀏覽 · 0 收藏 -
“失意博士”劉本良:我是科研界變異分子
劉本良不是一個不快樂的人。人到中年,手握博士文憑卻無業在家,“每天接送孩子”之余,搞搞自己的研究——也沒有專門的實驗室,就在家中一隅,一臺電腦而已。即使這樣,他的研究“經費”,一度都要靠妻子工作和老父2022-09-2718 瀏覽 · 0 收藏 -
李舟研究員:科研路迢,愛抵漫長
編者按:自2020年起,中國科學院大學設立領雁獎章,表彰上一年度國家級和省部級獎項獲得者。在今年國家級領雁金獎的獲得者中,有一位在學生眼中亦師亦友的博士生導師——李舟,中科院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研究員2022-09-266 瀏覽 · 0 收藏 -
一名博后的科研心路歷程
為什么做科研,我從小就喜歡自然科學,懵懵懂懂間,在課上還回答想要做達爾文一樣的科學家(靈感來自課文《達爾文與小松鼠》)。中學期間生物成績好,高考填志愿學生物不被家人看好,而我卻“一條路走到黑”,讀碩士2022-09-237 瀏覽 · 0 收藏 -
升為交叉學科一級學科!智能學科向何處去
2002年,北京大學成立全國首個智能科學系,最早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。2022年9月13日,教育部發布《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(2022年)》,智能科學與技術正式成為交叉學科門類中的一級學科。前瞻布2022-09-213 瀏覽 · 0 收藏 -
科學探索獎”得主王佳偉:不“內卷”的青年學者
王佳偉身上有種同齡科研人罕見的“松弛感”。他在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個人主頁上,沒放西裝革履的證件照,只有穿著淺色棉質T恤的年輕面孔,右手托著下巴,沖屏幕前的你微笑。一束光斜斜打在臉上,你能2022-09-216 瀏覽 · 0 收藏 -
90后腦癱小伙拿下英國博士學位:學習是我唯一的路丨中國科學報獨家專訪
“常年駝背、行動不便、寫字吃力……如果讓你選一樣可以恢復正常,你會選擇哪個?”“寫字吧。從小到大,寫字(吃力)吃虧太多了?!标懰荚词遣恍业?。由于出生時難產窒息,他兩周歲時被確診為痙攣型腦癱。腦部的發育2022-09-209 瀏覽 · 0 收藏 -
頂校博士這樣讀文獻!Nature發文教你擺脫論文囤積癥
文丨孟凌霄又是一年開學季,對于剛加入實驗室的科研新人而言,這段時間正是掌握領域內核心文獻、確定研究方向的重要過渡時期。然而,從下載論文開始,不是遺漏所在領域的關鍵研究,就是同一篇文章重復下載。想找導師2022-09-194 瀏覽 · 0 收藏 -
論文作者名氣大影響審稿人評審
一項新研究證實,在科學界擁有知名度將有助于論文發表。當一篇論文的唯一作者不為人知時,只有10%的審稿人建議接收這篇論文,但當同一篇論文的署名者是諾貝爾獎得主時,59%的審稿人表示贊同。這項研究招募了數2022-09-192 瀏覽 · 0 收藏 -
6000萬篇論文打破科學引文付費墻
如今,研究人員可以通過Crossref旗下的數據庫,免費訪問和重復使用超過6000萬篇科學期刊論文的引文數據。Crossref是一個促進學術信息共享的非營利性合作組織,為世界上許多學術出版物注冊DOI2022-09-155 瀏覽 · 0 收藏 -
這些問題都沒解決的人,不適合讀博
最近,教育部公布10年時間,向社會輸送了60萬名博士。乍一看這個數據,很多人肯定會認為,“博士過?!?,“博士已經爛大街了”。實際上,具體情況是什么樣的呢?我國博士培養始于1978年,這一年因此被稱為我2022-09-1413 瀏覽 · 0 收藏 -
手握兩篇《自然》一作!她曾有2年“失敗”研究
今年8月,王菊瓊剛以第一作者身份,在Nature發表了一篇論文。這項最新研究成果,由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武漢大學教授宋保亮實驗室完成,武漢大學是唯一作者單位。研究首次找到了促進膽固醇外排入膽汁,進一步通過2022-09-134 瀏覽 · 0 收藏 -
備考筆試4個月,終以第二通過面試!回顧我苦痛的考博經歷……
七月的江南小城總被梅雨洗刷著,連空氣都是粘稠潮濕的,而紅燦燦的錄取通知書的到來仿佛就是陰雨天里的陽光,照亮我談不上坎坷卻充斥著苦痛的考博之路。這苦痛與其說是考博的壓力,毋寧說是自身職業的迷茫、情感的掙2022-09-088 瀏覽 · 0 收藏 -
從農村娃到藤校博士,如今他終獲美國高校教職
他從小學習刻苦,是家鄉中學里僅有的幾個能考上一本大學的人。到了大學他依然努力,卻因計算機基礎薄弱、跟不上課程而掛科,最終勉強畢業。在讀本科和碩士的7年里,為了節省路費、打工掙生活費,他只回過4次家。為2022-09-0614 瀏覽 · 0 收藏